时间:2024-08-09 11:09:33编辑:管理员
据邗江张亮臣于光绪乙酉年重修的《张氏族谱》载:江都大桥白沙窐张姓,第一世始祖为唐朝张弘愈,历十一世张惟正迁青州,南宋时,张义(1159年-1213年)由汉州绵竹迁於润,为迁南始祖。六世后张百十由润城迁居江都中基沙;历四世至张信四,复迁白沙窐萧府庄,是大桥白沙窐张氏始迁祖。 此张姓源于上古皇帝轩辕氏的第五子青旸的儿子挥,“仰观天弧之星,制为弓矢,以威天下。因受命作弓正主祀弧星,遂以张为姓,后世张姓自此始。” 该张氏族谱一修于元朝至正壬午年(1342),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二修,隆庆丁卯年(1567)三修,万历三十七年(1609)四修,崇祯元年(1628)五修,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七修。从嘉靖三十七年的张氏族谱旧引开始的谱序中,才提到张信四复迁到白沙窐萧府庄但未提到大桥镇。而在康熙十七年(1678)张氏家庙碑记中提到“顺吾公、兴焉公世居聚族于大桥镇南。”才明确了白沙窐的位置在大桥镇南。 大桥白沙窐张氏名人辈出,周宣王时有卿士仲,留侯为汉名臣,壮武为晋公辅,九龄九皋棠棣联芳于唐,远敬夫乔梓续荣于宋。荣誉榜题名从第二世唐朝贤相张九龄到清朝光绪间211人,其中进士5人,唐江都令1人,明清扬州府学生8人,江都县学生13人。 第二世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第十七世张浚(1097年-1164年,宋史361例传),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 第十八世张栻(1133年-1180年,宋史第429例传),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人。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第十九世张忠恕(1168年-1225年,宋史第490例传),字行之,学者称拙斋先生,南宋汉川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后迁居衡阳。右相张浚之孙、学者张栻之侄。历官澧州籍田令、户部右曹郎、将作监等职。因不容于朝廷,罢归讲学于岳麓书院,弘扬张栻之志,宣扬湖湘学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立志,湖湘学者皆从之游。 第二十七世张信四是何时复迁到白沙窐?谱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谱中第二十九世开始,详细记载了族人的生卒时间。第二十九世张俊,生于洪武丁巳年(1377年),是张原三的儿子,也是张信四的孙子,由此推断在宋末明初,白沙窐有此张氏。 所以说族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对地方志的补充。 |
下一篇:江都大桥杨氏族谱-书香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