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07 11:40:44编辑:管理员
据民国26年[1937]顾芝蘭编辑《维扬江都景氏族谱》载:景氏出自齐大夫景欸,后子孙以国为氏,经历秦汉唐宋,至元末居住陕西为祖籍,后由陕西迁徙到姑苏,明初景忻三迁徙到邗东景家荡(今宜陵镇双桥村景家荡,又名黄花岭),忻三公生六子 :景望一,字品元(迁江南) ; 景望二,字杏林(迁瓜洲) ; 景望三,字肄雅(迁仪征) ; 景望四,字时行(迁泰州) ; 景望五,字天中(迁江宁) ; 景望六留在宜陵,为宜陵景氏支祖。 始迁景家荡记:元末明初,战乱纷纷,扬城存活十之一二,扬城内外人稀地广,田亩荒芜,明朝召示邻省府厅州县士民移籍到扬州耕读。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一说,始迁祖景忻三夫妇决意带着儿孙子女奴仆计24人,和邻居谭姓、毛姓一起,到扬州江都东乡景家荡,一路上将随身携带的菜籽撒在路边,约四五里的地方定居。来年春天,撒过菜籽的地方开满黄花,所以景家荡又名黄花岭。 迁扬第一世始祖景忻三,字省身,号志诚,寿93岁,覃恩例赠奉直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级。先祖原籍姑苏阊门,仕宦之裔,诗书门第。明朝洪武六年初秋,奉太祖高皇帝命,诏诰来迁,率妻子子女童仆24人,在江都东乡四十里,卜地而居,耕读传家,义方教子,因名其地曰景家荡。 第十世景考祥,(1698-1778),字旋吉,号履斋。邑庠生禀膳生,康熙44年戊子科中式河南第五名经魁,癸巳恩科会试中式第32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二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文颖馆提调官,提督陕甘全省学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雍正元年(1723年)礼闱会试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年)顺天乡试同考官,雍正五年(1727年)会闱监试、日讲起居住官、翰林院侍讲,并任上书房行走,福建省都转盐运使。 第十一世景江锦,字鲤门。邑庠生,乾隆辛卯科浙江乡试中式第四名经魁,壬辰科会试中式第三名会魁,殿试二甲。钦点四川清吏司主事,陆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吏部考功司掌印郎中,中转文选司掌印郎中,历任广东潮州府知,江西吉安府知、府署,理云南分巡迆西兵备道,诰封朝议大夫。 宜陵景氏家族不仅诗书传家,而且乐善好施。“重修景氏茶菴记”写道:先人置田十亩,建造殿宇,招僧主持,有楼侍奉佛像,有亭施茶,结香火之因缘。“普石泉之泽,惠东西贩,负籍以息,肩南北往来,因而驻足,四方于以称便,颜其寺曰景茶菴”。康熙丁亥年一修、乾隆辛亥年再建,嘉庆丙子年再修,道光壬辰年又重理。 该谱历次序中,多次提到,邗水之东,登甲榜入词林者带水(今大桥)顾花田外,惟景氏景考祥、景江锦,而顾书宣之后逐渐衰落,景考祥之后代有达人。说的虽然是事实,但家谱中这样比较同时代的两位名人视乎有些不妥。 江都宜陵景氏家族诗书传家,乐善好施,是整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 |
上一篇:维扬江都薛氏族谱(江都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