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都新发现网络工作室旗下的江都族谱网! 有关族谱事宜微信联系:627091048

再谈江都大桥开元寺的来历

时间:2024-10-04 13:32:31编辑:管理员

之前笔者曾写过《扬州有四个地方曾出现过开元寺》,近日,笔者在翻阅有关家谱时,又发现一处有关大桥开元寺的记载。

光绪丙申年邗江佘步云编辑《曹氏宗谱》载,嘉靖四十四年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撰写的“维扬曹氏一修族谱序”中,叙述的江都大桥曹氏的迁徙,“元明之际,十九世仁公值干戈扰攘之秋,淡泊自甘不求闻达,乃由城而乡,隐于带水镇西,开元寺南,名其地曰曹家荡。”

由此可见,元末明初的时候,大桥镇西就有开元寺存在。明朝嘉靖《惟杨志》和《万历江都县志》均未有大桥开元寺的记载,到《康熙江都县志》“开元寺,在城东五十里”,《乾隆江都县志》“开元寺,在城东五十里,唐时建,国朝顺治十八年迁于傅里桥(今大桥镇白塔河西原三丰村一带)”。《乾隆江都县志》“大桥,在城东五十里,今为大桥镇,一名带桥”。清朝江都县志中才有大桥开元寺的记载。

自从江都历年县志里面都记载大桥开元寺“国朝顺治十八年迁于傅里桥”,后人就有大量的猜测,有说是从开元洲的开元寺迁到大桥,有说从瓜州朱铭港搬迁到大桥,有说从甘泉搬迁到大桥,还有说是扬州的开元寺搬到大桥。以上几个地方确实有过开元寺记载,但似乎都不正确。

《江南水陆营汛全图》反映的约是1779—1843年间(清朝康熙-道光年间)淮河入江口外沙洲的形态,图上才有开元洲,显然大桥镇河西开元寺在顺治年间由开元洲搬迁而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甘泉县续志》载:“开元寺,在白茆湖南岸,雍正间,里人焦淇、焦瀛、郭嗣龄、孙濩孙重修”,而此时大桥开元寺早就存在,所以开元寺从甘棠白茆湖搬迁到大桥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清光绪二十五年的《江都卞氏族谱》中,“景庐公坟,皇清乾隆乙亥恩科举人……坐落朱铭港华家洋西”,“开元寺坟,皇清待赠孺人黎氏继童氏墓,坐落华家洋开元寺西南”,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朱铭港的开元寺还存在,自然不会在顺治年间搬迁到大桥。

扬州开元寺南宋时毁于战争,大桥开元寺元末明初还存在,自然不是扬州开元寺搬迁而来。

《江都县续志》载“法源寺,在县东五十里大桥镇,明时建,相传即唐开元寺旧址”。这种传说也是错误的,既然明朝在开元寺原址上新建了法源寺,就不会再有清朝顺治十八年搬迁一说,因为说搬迁,说明顺治十八年前开元寺还存在未毁。

现在大桥镇河西开元寺的位置和康熙、乾隆江都县志上所说的位置基本吻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搬迁至此,今开元寺大殿前的两棵300多年的银杏树也是对搬迁时间的进一步佐证。

元末明初时的开元寺在大桥镇河西,为何在清朝顺治年间迁至河西傅里桥,还不得而知。希望更多的历史专家进一步挖掘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