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04 13:20:59编辑:管理员
“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8位。梁姓人口为11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93%,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22位。 明代,大批山西、陕西盐商来到扬州,并在此落叶生根,繁衍生息,梁氏便是其中之一。昨天上午,梁氏后人梁焕平借着《梁氏宗谱》向记者讲述了扬州梁氏后人的前世今生以及梁氏一族与扬州盐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起源于“嬴”姓,扬州有四大堂 梁焕平告诉记者,“梁”这个姓氏起源于“嬴”。“据家谱第一篇中记载,梁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梁焕平介绍说,“伯益的后裔非子,善于养马。周孝王命其养马,他养出来的马十分出色。于是周孝王就封秦邑给非子,人称其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奉命征讨西戎,战死疆场。随后秦仲的五个儿子分别率兵征讨西戎,终于打败了西戎。于是秦仲的幼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战国时期,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便以国为姓。这便是梁这个姓氏的由来。” 据梁焕平介绍,扬州的梁姓之人大多出自四个支脉,分别是分布在邗江北、江都北、高邮南的露堂梁氏;分布在邗江北、天长、金湖等地的树德堂梁氏;分布在邗江南、江都南的三箴堂梁氏以及分布在瓜洲、蒋王和扬州老城区的永敬堂梁氏。“我是属于露堂梁氏的后人,据宗谱上记载,我们祖上明代初期从山西平遥迁至徐州,明代末期时又从徐州迁至扬州。一直定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祖先随建文帝出家,范仲淹为宗谱作序 翻开露堂《梁氏宗谱》卷首序,记者看到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宗谱题写的一段序言。“余见故家旧族,语问及其先世,则懵然不知。呜呼!此谱学不讲之弊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於万物者,不知祖宗之所由出,支派之所由合,是豺獭之不如也。况三世不修谱,则流而入於小人,且沦於不孝。吾观梁氏谱牒,历千百年而不朽,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余嘉其克继先志,僭为引。宋参知政事范仲淹敬识” 今年51岁的梁焕平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邵伯湖西岸的黄珏。听老一辈说,湖旁曾建过土城堡寨,以驻扎军队,湖旁有元代镇南王的墓,不远处有治平寺、大帝寺等。“小时候听长辈说,明代建文帝曾在大帝寺出家,而我们梁氏一族的先祖治平和尚也追随建文帝隐姓改名,出家在附近的治平寺。” “崇祯年间,我们的祖先在朝为官,还曾随史可法奋勇抗清,城破之后全家以死明志。在清代学者焦循的《北湖小志》中记载,明代末年,我们梁氏一族已是北湖一带的望族,但是清兵占领扬州城后,我们梁氏便家道中落了。” 来扬的陕西盐商,生意也达到顶峰“据《梁氏宗谱》中记载,明代朝廷在陕西实行"盐业开中",大量陕西商人到扬州贩盐,成为扬州最大的盐业资本集团之一。”梁焕平告诉记者,在明清时代的扬州盐商中,论财力、势力之大首推晋商,其次便是陕商。“在西北大学教授李刚撰写的《明代陕西商人在扬州的活动及其文化影响》中提到,当时大量的陕西商人定居扬州,构房架屋,诗文唱和,对当时扬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将扬州文化引入陕西,为陕西注入了诸多南方文化的元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梁氏一族的祖先梁选缺闶堑笔敝诙嗬吹窖镏莸纳挛餮紊讨一。”梁焕平说,“据宗谱记载,梁选戎父梁一山输粮到边关换引,然后持引赴扬州支取盐斤,一干就是三十年。到了梁选鹊氖焙颍梁家的盐业愈发兴隆,成为"货雄广陵"的大盐商。《淮盐备要》一书中记载"明中盐法行,山陕之商糜至,三原之梁、泾阳之张……兼籍故土,实皆居扬。"这里面的三原之梁就是指的梁选龋他户籍一直在陕西三原,但是长期居住在扬州。梁选饶昀现后,将产业交由侄子梁炜经营,梁氏在扬州的盐业生意也达到了顶峰,谱中原文为"货亦积累巨万万"。”梁焕平说,自己祖先先后四代在扬州经营盐业一百多年,与扬州盐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富而不奢勤俭持家 梁焕平说,梁氏一族的家训中极为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祖训耳熟能详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为最要语,多精警,能道人所未道。” “孝为组训之首,梁选鹊笔彼淙司庸懔辏但是每月必遣人回乡拜望父母。每逢父母寿辰,梁选任蘼凵意再忙也会回乡给双亲拜寿。而在做生意方面,我们梁氏族人也严格遵守组训,诚实经营,恪守贾道。梁选染商之时,首先提出按商业规律办事的"贾道"意识。其曾言"谁说经商没有天道,我南至江淮,北尽边塞,贸易有成,是天监我不欺也。人以欺为计,我以不欺为计,所以我日益盛而彼日益衰也。"梁焕平介绍,陕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富而不奢,勤俭持家。“谱中记载,梁选群懦屏壕尥颍居扬州时仍然非常节俭。"君在广陵促屋居隘,仅容膝身,常衣浣濯衣,日食仅一鲑,菜无重味也。" |